轻车走“马”逛滇南[五]
五、原汁原味的历史“书”(1)
按原来出行计划,我们第二天一早到建水城西5公里左右泸江河与塌冲河交汇处,看过名为“双龙桥”的十七孔桥后就返回昆明。此桥我是早心仪已久,加上在向当地人打听怎么走时,听说桥附近还有一个未开发的“张家花园”可玩,所以建议同行非去此方向不可。此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,原只有3孔石桥,其余为木桥,是道光初年才再续建了14孔,形成如今规模。
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,边问边走,因“双龙桥”在远离公路的僻静处,一不留神早已驶过,待发现时已达团山村路口。说来也是运气不佳,团山的路牌所指处,是一条只比我们越野车稍宽些的机耕土路,进去不远的路边却停了一辆坏了的三轮摩托车。我们三人左看右想,虽说剩余路面估计车子能勉强通过,却怕泥土路基边上疏松,让车滑进田沟里,最后决定将车停在公路边竹林下,三人安步当车,将沿途踏青也当寻乐子就是,悠然自得往远处的团山村进发。
隔着浅浅小河水,有一颗高高的遮荫很广的大树,树下一群懒洋洋晒着太阳,吸着水烟筒的老人和突然停止嬉闹的孩子们,都惊诧地用眼神望着我们,跨过小石桥从他们身边经过,进入村中土石道。路不宽,三、四米左右,中间铺着一米多宽大青石,青石两边是些大大小小的乱石块,这些石块早让人踩得锃亮。路弯曲着缓缓顺山势向村中心伸延而去。路两旁的民房与云南其他地方差不多,同为土基垒砌,屋顶是灰黑色老式筒板瓦单层民房,偶尔有少数红青砖建的砖混结构。不时也会看到有些破败,却留下过去似乎“富”过的住宅,我们想进去看看,和村民聊聊风土人情,先后推开几个虚掩着大门的院门,喊了几声“有人吗?”。静静的院里没人应答,只有在院子地上觅食的鸡群,“咯、咯”地欢迎我们。
随着我们的逐渐深入,民居越来越密,道也比才进村时宽了许多,只见远处一座上层中为单间,下为三开间的两层单檐卷顶翘角门楼耸立在路中。门楼下层中为宽为三米左右的大门,迎路两边墙上各有一个圆窗。门楼不远处的石台上,聚集着一群男女老少村民,他们或蹲,或站,或随地而座。看得出来,这里和我们刚才经过的河边大树下一样,是他们日常聚集聊天的地方。
我们正想找一年龄大些的人问问,“张家花园”的具体位置,从人群里迎出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子,让我们买门票。门票不贵,就三元,只是门票简陋得很,薄薄的二指宽纸条,印上“历史文化名村”加盖着“建水县西庄镇团山办事处团山镇民居管委会”的章。购票中,我问:“有导游没有?”那女子说有,要二十元。同伴说不用了,自己转就行。我的习惯可得要,这有两个好处,少走些冤枉路,又可得知些风土人情。还算好,有了这女子陪伴,我们才能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内,走马观花的将“埋在深山”落满历史尘埃,具有雕刻、绘画和书法“三绝”的“团山民居”看了个大概,以后慢慢回味这古老村寨充满着历史的韵味。
团山村的“张家花园”其实只是这里的许多名居建筑之一,大概共有十多处还基本保留原样的建筑散布在村中。这些民居多二进院,是传统的“三坊一照壁”和“四合五天井”,少部为一、三进院。“团山民居”和建水城中的“朱家花园”有很大区别,无“朱家花园”的布局从容,多是在狭窄的地基上见缝插针地建盖,虽同为单层建筑,但层高低于“朱家花园”;民居的主人基本是张姓,也有极少数为其他姓所有,但建房时约定俗成房高不能超过张姓,还得比张姓低一些才行;“朱家花园”的建筑内外皆金碧辉煌,一眼可知是花巨资换来的,“团山民居”全是外表看与两邻房屋相比,并无华丽山墙和风火墙饰物,但里面则满眼的木石雕刻、诗词书画,琳琅瑰丽精美绝伦,虽几百年来未经修饰,可恰巧是这种“残缺美”,才能让人领略到风雨冲刷的斑斑残漆和暗淡墨迹诉说的沧桑岁月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