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河芒人
芒人是至今尚未确定族系的民族。1985年统计有82户,568人,集中居住在金平县勐拉的南课新寨、平河中寨、下寨、雷公打牛四个村子的高山箐林地带。芒人自称“芒”、他称“阿比”、“孟嘎”、“巴格然”、“芒地夺”等,“芒”(或“木”、“孟”)有“人”或“人民”的含义。“岔满”是当地傣族和汉族对他们的称呼,意为“高山上的人”。
芒人语言属何语系至今未能确定,但从一般日常用语看,带有明显的弹舌音,又因与傣族交往较久而掺有一些傣语词汇。芒人没有文字,刻木、结绳记事,以玉米子计算的现象随处可见。
芒人家庭中,父母的地位不相上下,对外父亲是全权代表,母亲则是主持家务的决策者。男女都有财产继承权。子女成家后,一般在舅父主持下分家自立门户,父母大多与幼子同住,但无论分居或同住的子女,都有共同赡养老人的责任。非婚子女和已婚子女具有同等地位。
米碓不能坐,旧米碓只能任其腐烂,不能当柴烧或移作他用,不同氏族的人不能共用一个米碓。绿色植物不能带入正堂屋内。早稻由妇女先收并吃过三餐后,才能正式收割,男子也才能吃。猪、鸡、狗等不能在屋前杀。妇女不准坐或睡家长的床,媳妇不能与公公和夫兄同桌吃饭。祭祀祖先的火塘不能煮肉。祖先死的地方和为碓上,不能置放红、白布和生的猪、鸡肉及其他杂物。猎获的麂子只能在屋外煮吃,而且妇女不能吃。每人氏族都忌吃、忌用图腾物。
节日、宗教信仰
芒人把一年分成13个月,1至12月每月30天,13月是喜庆丰收和“号地”、整地的时间,5至7天。以汉族的十二属相计算日子。第十三个月,除“号地”外,避开属猪日过年,除本氏族成员外还要宴请宾友,边吃边说,边唱边跳,通宵不息。送客时,主人家随赠一块重一二公斤的猪肉给客人。也过春节泼水节、六月节、十月年,但只是做一点好吃的饭菜,合家团聚一下而已。
芒人认为“灵魂不灭”,而且世界上任何物体都有“灵魂”。“灵魂”主宰着世间的一切事物,因此,特别崇敬祖先和各种自然精灵。
婚姻、丧葬习俗
芒人实行一夫一妻制,婚前社交自由,每到夜晚,小伙子们就在屋外吹一种用短竹筒作的“瑟”向姑娘传情,若是姑娘中意,即把小伙子接入家中,边说边唱。通过数次交往,如双方情投意合,男方就请媒人背15公斤米和松鼠干巴到女方家提亲。女方父母同意就收下礼物,不同意就叫媒人带回原物。礼物收下后,商定婚期和从夫或从妻居的成婚方式。从妻居勿需聘礼,从夫居则要一定数量的米、肉、酒、银元作彩礼。婚日,男家宴请宾客(从妻居者女方备筵),新郎由媒人陪伴到女方家迎亲,进家时不得走正门,女方家以酒宴相待,双方媒人互唱喜歌。根据子女分别随父母姓并各为一个氏族的原则,兄弟之女与姐妹之子可以通婚,至今不家部分如此。因婚前双方已很了解,故一般无离异。寡妇可再嫁,但不仅不能带走夫家的财产,还要送一份“赔礼”给原夫家。如有违反同氏族不得通婚规定的,会被人视为猪狗,必须双双跪在猪食槽前吃猪食,向雷神和列祖列宗悔过,然后离开村寨到无人居住的老林中去隐居。
人死要用红线系扎双脚,以白布覆盖全身,然后用整块木料镂空的圆木棺材装殓,棺材木料不能用新砍伐的,年代越久越好。家中停柩两天后,由后门出殡。每个家族在村寨附近都有一块公共坟地。葬后九天内,每隔三天的头晚上,家人都要在墓前献祭祈祷。凶死者不能埋入公共墓地。墓地周围广植林木,谓之祖先树。墓地内不准堆土挖土,不准炸石和砍伐树木。送葬归来,人人要洗澡净身,家属要剪去脑门上的一绺头发。
服饰、民居
芒人服饰与傣族相近。男子旧时穿耳戴环,今已少见。男女上衣均短瘦,袖窄紧贴肌肤,无领,对襟银扣。男子穿纽裆大管裤,妇女着筒裙,衣裙之间围系一块叫“泉”的布,类似其他民族的围腰。劳动时,男女都缠裹小腿。妇女留长发,梳高髻,以兽骨作簪,扎红头绳,再以海贝、兽骨及各色料珠装饰,红布红线镶缝衣边。男子亦留长发,在脑后打结,今多已剪短发。旧时,男女均有在口部周围纹面之习,现在少数老人中仍依稀可见。妇女喜嚼槟榔染齿。
芒人住房一般是土、木、竹建盖的草顶楼房。楼上住人,楼下堆放柴草杂物和养牲口。住房大小依人口多少而定。正中一间是堂屋,置有若干个用途不同的“火塘”,有专门祭祀祖先的,有家长议事待客的,有妇女叙谈做针线的,有作饭用的。左右两侧为家人的卧室和仓库。卧室内不铺床,人直接睡在竹篱笆楼上。 |